本回答分三个方面:为什么磁性物体表现宏观的磁力;量子层面上由于电子关联而涌现的磁性“序”;解释铁磁、顺磁、反铁磁之类 通俗来讲,磁性其实应该理解为物质在磁场下的响应性质,而定量上这个响应由“磁化强度(磁矩)”“磁化率(响应函数)”来描述。磁化率先不管了,就说磁矩吧,磁矩是会和磁场进行相互作用的,势能为和力分别是:
这个东西来源其实就是洛伦兹力(推导后补上)。同样的,由于磁矩能生成磁场(偶极展开),在一些近似之下我们能写出和库仑力很相近的磁矩相互作用(
所以其实这还是来源洛伦兹力。宏观上(经典层面)磁体之间的作用力还是没绕过洛伦兹力,即一般意义上的电磁相互作用。 而在微观的量子层面,事情就不一样了。首当其冲就是磁矩的来源,由材料内部电子的轨道磁矩(环电流,磁矩方向反平行于角动量方向)和内禀自旋自由度给出的“自旋磁矩”(还有晶格离子的磁矩,但一般相对而言很小)而最重要的就是自旋磁矩。它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势也是和经典具有一样的形式:
在与磁场耦合的不同方向上,自旋(spin-1/2)的本征值是量子化的两个值。所以在一定意义上“自旋的宏观排列和取值分布决定了宏观磁矩”。在这里我想要阐明的是,电子之间的库伦相互作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.
电子之间存在库伦相互作用,在晶格中,考虑如下两种情况,可以得到磁性的效应: 临近格点上的电子之间存在可观的库伦排斥 同一格点上两个相反自旋的电子(废话,泡利不相容原理)之间的库伦排斥 第1种情况,由于临近格点电子库伦排斥下空间波函数的反对称性,为保证整体波函数的反对称,自旋部分波函数应为对称的——即两电子的自旋同向(实际上是对称)排列;考虑所有临近格点电子两两之间的这种库伦排斥,这就带来了整体的同向排列,即铁磁性
叫做“direct exchange”相互作用(ferromagnetic Heisenberg model)可以看到,从库伦相互作用“演生”出来了“自旋相互作用”。其中,
涵盖了此情况下的库伦相互作用,这个哈密顿量的基态是铁磁态即自旋同向排列(对称排列),表示在此库伦作用下系统favour铁磁态。【注明:自旋“同向排列”是经典图像。量子中的”双电子的自旋对称排列“指的一般是三重态triplet,总自旋取1,有三个取法:
】. 【再注明,exchange相互作用也有反铁磁的情况,即Heitler-London scheme】
图源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chapter/10.1007/978-981-16-0069-2_6